人文江门摄制工作照
人文江门剧照:播放江门籍院士梁思礼向周总理汇报工作
人文江门剧照:采访江门籍粤剧名伶红线女的弟子
文/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彭纪宁 通讯员 谭耀广 苏炳南
9月1日起,由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设项目《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》10集系列微纪录片将在江门市文化馆官方网站、微信公众号平台及广东公共数字文化联盟“文化在线”平台同步上线展播,下一步将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上线展播。
江门,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,也是广府文化和华侨文化的代表地之一,素有“中国第一侨乡”的美誉,孕育了碉楼、侨圩、银信等特色华侨文化;江门历史文化名人资源丰富,陈白沙、陈少白、梁启超、李铁夫、戴爱莲、红线女等青史留名;江门是明星之乡,刘德华、梁朝伟、周润发、谭咏麟等100多位江门籍港澳影视大咖星光熠熠;江门也是武术之乡,蔡李佛拳、咏春拳等十余种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,并随着华侨走出国门,拥有千万海外弟子;江门文化遗产多姿多彩,“开平碉楼与古村落”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合计192项。
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,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,传统文化资源的“活起来”已经越来越离不开“数字”和“创意”这两个关键词。江门市文化馆信息部始终致力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和推广,建设有涵盖文化、历史、艺术等专题资源库。2019年,江门市文化馆信息部成功申报2020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,开始筹建《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》数字资源库。
据了解, 粤港澳三地居民同饮珠江水,两千多年同根同源、血脉相通的岭南文化,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突出优势。《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》系列微纪录片立足大湾区,以“梳理五邑文脉、挖掘历史记忆、展现名家风采、树立文化自信、推动文旅融合、共建人文湾区”为宗旨,以数字化的形式对大湾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、传承和发展,从而进一步充实岭南文化内涵,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,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,为推进全市、全省乃至全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。
《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》系列微纪录片每集单设主题,采用纪实拍摄方式,选择以人为本、以小见大的拍摄角度,精心撷取江门五邑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名家的家风家教、魅力品行等事迹,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以微电影的表现手法来“讲故事”,通过天真烂漫的孩童之口娓娓道来,在致敬历史、致敬先辈、致敬经典的同时,展示五邑侨乡珍贵的文化精神财富及丰富的旅游资源,弘扬主流价值观,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。
据介绍,《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》已完成10集,包括:《岭南大儒陈白沙》《中国侨办民营铁路之父陈宜禧》《爱国侨领司徒美堂》《革命先驱陈少白》《中国油画之父李铁夫》《国学大师陈垣》《中国航空之父冯如》《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》《粤剧大师红线女》《启超故里话启超》;其中,《启超故里话启超》在零经费的情况下于2019年完成摄制,被收录于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资源库中,并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“文化中国”微视频等多个平台登载展播。
为了呈现出一个个多面、立体、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,主创人员的足迹遍布五邑各地,深入名人故居、纪念馆、博物馆、艺术研究所、学校等场所实地走访,拍摄了大量创作素材,同时还辗转北京、广州等地采访了多位国家、省、市级专家学者,收集了珍贵的影像资料。此外,该系列微纪录片的配乐主要采用本土资深音乐人的原创作品,融入地方音乐元素,更加凸显浓郁的地方特色。在剧本创作和后期制作方面,每一集都经过细心打磨,力求全维度、深层次打造岀富有人文情怀和思想深度的诚意之作。
据悉,今年,江门市文化馆信息部成功申报2021年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补助资金,将继续建设5集《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》院士系列微纪录片。江门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面积,至今已孕育了34位中国两院院士,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;院士系列微纪录片将以地域文化为载体,通过探寻江门的人文环境、教育环境以及历史沿袭所积淀的文化传承,立体展现院士的人生传奇与故里江门的历史文化渊源,展现一幅侨乡文化血脉生生不息、绵延传承的壮美画卷。